成果出版
 

张浩川:“‘召回门’凸显日美文化冲突”,《解放日报》2010年3月5日第6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3/05/content_289530.htm

  2008年刚刚荣登全球汽车业头把交椅的丰田公司,现今已身陷“召回门”,当前丰田高层正疲于奔走以求息事宁人、挽回品牌形象。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召回门”源于丰田生产的汽车在油门踏板上存在致命缺陷,也就是汽车厂商的安全品质问题。而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在2000年丰田实施“打造21世纪成本竞争力”战略时就埋下了祸根——“世界第一”的雄心和“180个核心零部件成本削减30%,2005年前节省成本100亿美元”的功利目标最终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下滑。因为70年来丰田赖以发展壮大的“看板方式”以及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 “创新”(零部件替代品的研发)、“精益生产”、“员工持续改善”等日本制造业的法宝已被发挥到极致,日益递减的边际效益再也支撑不起高速扩张的大旗了。

   然而比质量问题更揪心的是丰田怠慢的应对方式,以至全世界都开始怀疑其危机应对的能力。在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略显趁火打劫的口诛笔伐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日美之间在贸易、汇率、金融、乃至社会体制上摩擦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召回门”也是日美之间在企业治理理念上矛盾的集中体现。

   准确地说,在这个方面日本从来就没有真正屈服于美国。虽然日企可以在工资制度上改月薪为年薪;在审计会计制度上采用美国标准的时价核算;甚至在人事制度上引进美国式的合同,但是在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到底属于谁”的问题上却从来没有妥协过。与多次制造金融危机而依然大言不惭的美国企业所鼓吹的“企业属于股东,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盈利活动”的论调针锋相对,日本企业始终秉持着“企业属于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为全体员工的生存而存续”的理念。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日本与欧美格格不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内敛文化”。这在企业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的企业文化。而正是这种企业文化使得这次的“召回门”更带有“被召回门”的色彩。诚然,从丰田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企业也确实有所改变,即便是“被召回门”,毕竟是对存在风险的汽车进行了召回。这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也算是一种迟来的福音。

   丰田“召回门”带来了对企业治理理念的思考,也带来了企业伦理的碰撞,但愿对邻国正在发生的变故,中国的企业不仅仅是隔岸观火看个热闹,因为这把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