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出版
 

樊勇明:“中日关系:碰撞沟通协调并存”(专家圆桌),《东方早报》

   樊勇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杨伯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番赴日的“融冰之旅”虽然只有短短3日,但双方此前均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也都怀有此访能取得圆满成功的愿景。其中,中日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无疑是重头戏,双方也都表示,希望能形成一份确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共同文件。

   冷与热 碰撞沟通协调并存

   中国正处在最佳战略机遇期,日本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头,双方必须创造一个能让中日可以共同发展的环境。

  东方早报:温家宝总理把自己的这一次访问称为“融冰之旅”。融的是什么冰?

  樊勇明:融的是妨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冰”。中国正处在最佳战略机遇期,日本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头,双方必须创造一个能让中日可以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日本经济经过10年徘徊目前正出现上升势头,中国则在全力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对日而言,扩大中日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利用对华出口可以带动日本经济发展。而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的技术和资金也是重要的外来因素。

  东方早报:中日关系常被形容为“政冷经热”。根据已经披露的消息,温家宝12日将会出席一个在东京召开的大规模中日能源论坛,并接见一些日本经济界人士。此外,两国部长级经济合作会议的启动仪式也将在其间进行。这一系列举动是否会成为“政冷经热”局面的突破口?

  杨伯江:我认为这其中首先要修正一个概念。用冷热来概括中日政治关系有失偏颇,而是一个碰撞、沟通与协调并存的状态。

  刘江永:中日都想向着“政经互促、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圜,虽然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但这是大趋势。

  去年7月,时任官房长官的安倍在他写的《给美丽的祖国》一书里提出过“政经分离”的概念,但到了8月,已经当选自民党总裁的他就已经改变说法,提出要“政经两个轮子一起转”。安倍执政后,很清楚地发现,如果政治关系得不到改善,经济关系也很难发展。历史数据已经提供了很多参考:小泉任内中日政治关系急剧恶化,2006年日中经贸增幅只有中国对外平均增幅的一半左右,仅为10%;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也直线下降了20%以上,可以说是“政冷经温”。

  而随着安倍去年10月访华,政治关系回温,双方贸易交流也同步加速。根据今年2月份的一份统计,中日贸易增幅明显回升,特别是日本对华出口增幅达到20.7%。不仅如此,中日民间感情也会因为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得到改进。

  历史与未来拿捏适度灵活处理

  如果安倍能够抵住右翼的压力,以两国大局为重落实共同文件,那么到明年中日迎来缔结友好条约30周年暨北京奥运会之际,安倍也会得到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好机遇。

  东方早报:造成“政冷”的一个最大肇因就是历史问题,牵涉到参拜靖国神社、慰安妇等问题很容易伤害民族感情。但这些问题也是两国领导人无法避免的问题。

  杨伯江:双方领导人的会晤肯定会涉及到历史问题,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的处理方式也会根据不同层面和不同场合有所不同。

  靖国神社在中国人民看来,已经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日本政界人士参拜靖国神社会严重伤害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日本国内也有反对参拜的民众。

  但我们也要考虑到日本的国民感情。日本国民反对参拜,更多的是因为政客们违反了日本宪法中规定“政教分离”原则而反对。所以,在历史问题上,我们要拿捏适度,坚持原则,灵活处理。

  刘江永:我们对中日关系未来的期待,要保持冷静客观。其中受限于种种因素,最现实的目标就是不要再跌至冰点。

  我认为对中日关系的考验要到今年7月以后才能见分晓。除接待温家宝访问外,安倍还会在4月26日访美,今年7月自民党还将参加重要的参议院选举,为了博取民意,营造良好的国际外交环境,上半年日本右翼出于上述考量,也不会有过激动作。

  7月之后情况就不同了。7·7事变,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均在下半年,8·15是否会再有政客参拜也有待观察。届时不用担忧外交矛盾的日本右翼力量很可能会向安倍施压,作出某些损害日本外交形象的举动。

  而如果安倍能够抵住右翼的压力,以两国大局为重落实共同文件,那么到明年中日迎来缔结友好条约30周年暨北京奥运会之际,安倍也会得到一个改善对华关系的好机遇。

  军事交流消除中国威胁论

  如果此次能落实中日军舰互访港口,将是一项标志性的行动,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们的发展放着和军事指导思想,有助于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东方早报:随着两国走出政治低谷,两国在军事上的交流也逐渐加强。两国领导人是否会加大力度推动军事交流?

  樊勇明:中日正在酝酿加强军队交流。双方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日本防卫厅长官和中国副总参谋长实现过互访。而此次中日领导人会晤,可能会将双方军事交流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如果能实现两国军舰互访,将有助于增进两国政治互信,消除中国威胁论。

  杨伯江:因为小泉执意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军舰互访一再被推延。如果此次能落实中日军舰互访港口,将是一项标志性的行动,有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们的军事指导思想,有助于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日本入常不是中日之间的矛盾

  联合国改革也不是某个国家说了算,需经过广泛讨论和各种力量的协调。且不论中国是否支持,就客观形势判断,日本入常的时机也不成熟,民意趋向也并不清晰。

  东方早报:温总理对此行有三个期待,安倍也有两点问题肯定要谈,一是入常,二是修宪。中日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利益冲突。您如何看关于上述两点的讨论?

  刘江永:在日本发展走向的问题上,我们需有真切和客观的评估。作为战后出生的保守派自民党首相,安倍将入常和修宪作为他两大执政目标,改善与包括中国在内国家的外交关系也与此有关。

  修宪事实上是日本内政问题。自民党在2005年11月提出了一份修宪草案,重点修改否定交战权的第九条。根据日本NHK最近的一份民调:47%的国民赞同修宪,比此前增加了5个百分点,但未过半数。需要看到,日本民意的主流仍是希望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

  修宪可能迟早会发生,这是日本的内政。但一旦有针对第九条的修订,涉及到战争行为并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无论是作为周边国的中国的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是可以提出异议发表意见的。

  而关于入常,这是涉及联合国权力的再分配,改变安理会目前结构的一个国际关系问题。中日之间还存在着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中日远未发展到中国可以无条件支持日本入常的阶段;反过来,日本也从未说过会毫无保留的支持中国和平统一。联合国改革也不是某个国家说了算,需经过广泛讨论和各种力量的协调。且不论中国是否支持,就客观形势判断,日本入常的时机也不成熟,民意趋向也并不清晰。所以在我看来,中国也不必要刻意反对日本入常,这不是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但中日关系成熟的程度,将决定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合作的深度。

  杨伯江:中国外交部在2004年11月时首次就日本寻求入常作出过回应,当时中国表示,“对于日本寻求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努力,中方是表示理解的”。但到了2005年,由于小泉一系列严重损害中日关系的动作,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中国民间普遍认为,日本寻求入常成了不可容忍的行为,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由于日本没有能够采取与邻国想融合,与东亚地区想和谐的方式发展造成的。

  东海之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双方将寻求不使矛盾扩大化,把东海变成“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这种大的精神没有争议,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双方还没有找到妥协点。

  东方早报:日本外务省副大臣浅野胜人5日向媒体透露,为中日两国首脑会议而在协调的共同文书中,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将是最重要的议题。但东海问题牵涉面广,久悬不决,中日领导人此次是否会就东海问题有新动作?

  樊勇明:经过7轮的谈判,中日在东海问题上都取得了进展———都接受了共同开发的理念。这也回归到邓小平30年前就东海争议提出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东海问题有争议存在,但双方也不希望这影响到双边关系的发展。为了增加海上互信,防止擦枪走火,中日有关部门正在接触,寻求建立一套关于防止海上事故的机制。

  刘江永:中日两国领导人都已经同意,会在共同文件中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精神写进去,双方将寻求不使矛盾扩大化,把东海变成“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这种大的精神没有争议,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双方还没有找到妥协点。中国坚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日本则提出“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在春晓油气田的开发问题上,日方提出的要求也是过分的。春晓是在双方都没有争议的中国大陆架上进行开采,日方却提出要么春晓停产,要么日方参与进来,这种坚持毫无建设性,也是没有结果的。

  关于东海之争,中国在没有所属权争议的地区做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而在日本单方面划定的日中“中间线”以东有争议的地区,中国将寻求将其作为共同开发的海域。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谈了7轮。

  杨伯江:中日在解决东海之争问题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问题之复杂,牵涉面之广,很难一夕解决。但中日还在一步步取得成果。去年1月,中日首次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达成共识。接着在安倍去年10月访华期间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又提出要“加紧东海问题的磋商步伐”。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