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出版
 

胡令远:“如何看日本民众的‘厌中’‘厌韩’流”,《新民晚报》,2005-12-02

如何看日本民众的“厌中”“厌韩”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令远

   11月22日,路透社载文说,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与韩国一再以历史问题谴责日本,激起了日本民众中的厌中、厌韩潮流。而目前在日本,把中国、韩国描绘成低劣民族的日本漫画《中国入门》与《嫌韩流》成为4个月来销量节节上升的畅销书。日本民众对于中国与韩国究竟抱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作为引导舆论的“先锋”,日本媒体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来听听专家的分析。  ——编者

   

   1.您认为目前日本的这股“厌中”“厌韩”风,真如路透社的文章所称“中国与韩国一再以历史问题谴责日本以及在民众抗议中出现的暴力行为”而造成的,还是这种倾向由来已久?原因是什么?

   

   转眼又到了年终岁尾,如果回过头来检视这一年的中日、韩日关系的话,或许可以用“何以卒岁”来形容。由于小泉首相再三再四地参拜靖国神社,不仅使中日两国间的高层互访中断,而今连在国际会议场合的见面沟通也难以为继了。韩日之间虽然还勉强维持高层最低限度的接触,但卢武铉总统当面向小泉首相强调韩国不能接受日本政府对于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育等所持的态度。

   在民间,目前中日、韩日间的国民感情日趋冷淡,也是大家心感身受的事实。据中国社科院与《朝日新闻》的联合调查,日本人表示“喜欢中国”的,1988年为57%,1992年为40%,1997年29%,2002年1 9%,可以说是直线下降。另据日本官方的调查,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1986年为68.6%,1990年52.3%,1995年48.4%,2002年45.6%,也呈下降趋势。而表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由1986年的24.8%,上升到2 002年的49.1%,增加近一倍。近来,在日本更产生了一股所谓“厌中”“厌韩”潮流,使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谈到其中的缘由,线索也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其实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人民的感情很好。恢复邦交,就如周总理所说:“基本上是由于两国在民间的友好运动而推动和获得的。”此后经过了一段“蜜月期”。而从前面所引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国民间的感情、认同度呈每况愈下态势。主要原因可归纳出以下几个:

   首先是“历史问题”中的情绪因素。中曾根首相1985年正式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北京学生的游行抗议。此后又有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两首相的参拜,另外,身居自民党或内阁高位的人也经常就历史问题“放言”,这都使中韩两国不得不有所反应。这类问题交锋的次数多了,在日本国民中引起了所谓“谢罪”心理疲劳症和厌倦情绪。构成当前日本社会主体的是战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有一种为父辈“替罪”的委屈感,更抱抵触情绪。

   其次,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与中国经济的起飞在同一时空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日本民众产生了失落感,对中国的发展有一种不适、不安,乃至莫名的恐惧感。

   三是包括如钓鱼岛主权,特别是东海油气田开发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

   最后,少数中国人对日本的过激或不当言行也刺激了日本民众的神经。再加上日本媒体所起的负面作用,更增大了国民情绪的对立。

   当然,日本右翼分子长期敌视中国和韩国,利用中日韩间的问题,或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操纵舆情,他们是目前“厌中”“厌韩”暗流产生的元凶。

   

   2.目前,日本民众对于中国与韩国的认识到底如何?日本出版物在涉及中韩问题上总体情况如何?《中国入门》和《嫌韩论》这两本漫画对于日本民众对两国的认识已经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前面谈到的日本民众对中国和韩国所持的态度,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说的。所谓“民众”,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而他们对中国和韩国的看法,也是呈动态性的。

   关于目前流行于日本社会的两本漫画书《嫌韩流》和《中国入门》,日本的两家大报都引述了《纽约时报》的报道。右翼报纸《产经新闻》引用的是《纽约时报》东京分社社长大西哲光所写的报道《亚洲竞争者的丑陋形象在日本畅销》。大西写道,在日本极具人气的《中国入门》、《嫌韩流》等漫画书,无一例外地交织着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狭隘的优越感和对欧美国家的复杂自卑感,更是歪曲历史的集大成者,这说明日本人对中国有着深深的民族偏见。《产经新闻》指责大西没有说明这样的漫画书为何走红的原因,即该社认为这是与中国强烈的反日情绪为因果的。而《朝日新闻》引述的是11月19日的报道《在日本“嫌韩”“嫌中”漫画流行的理由》。归纳起来,作者认为这两本漫画书是为了对抗中韩对亚洲霸主日本的挑战而写,并因中国的反日举动而畅销。

   这两本书之所以抢手,首先表明人们对中日、韩日关系的关注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书的内容和观点,出版后一直受到日本正义人士的无情批判。除了前面所引大西的评价外,《朝日新闻》还引用一桥大学历史学家吉田裕教授的话说,否定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对于正在失去自信的国家,可以说是如同“宗教”一样的东西。因为没有自信,所以人们要寻求诊疗之物。即使你说那样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但对他们来讲毫无意义。尽管如此,这两本书的热卖,也还是从一个侧面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一个投影。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这两本书使他们增强了对中国、韩国的误解甚至仇恨。而对于热衷于读图的一代日本青少年来说,这本书对他们的危害——诸如形成错误的历史观等——是不言而喻的。

   与这两本书参照,日本的一般出版物,如图书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日本鸟根县立大学教授鹿锡俊教授曾指导学生做过这方面的专门调查。如以广岛市内比较大的数家书店为对象,通过对其销售的图书的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有关外国内容的书籍,数量上中国居首位,这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从书的内容看,有关中国的历史或现代的居多。但涉及中日“历史问题”以及中日摩擦方面的书很少。而赞同中国观点的书更少。有关中日关系的图书,负面宣传中国的与正面宣传中国的比例为9:1。

   

   3.日本民众中的“厌中”“厌韩”两股潮流有什么异同?

   

   日本对于中国和韩国的态度,即使是历史问题,也是有差异的。因为在朝鲜半岛实行了十多年完全的殖民统治,所以对韩国的正式道歉与中国相比较更为明确。

   在政治家和社会精英层面,日本对中、韩表现出的最大不同是,特别强调日韩“价值观”的一致,即所谓信奉民主与自由、实行市场经济。另外,就是强调都与美国有军事同盟关系,所以认为日韩关系是世界上很特别的双边关系。对中国则在这些方面恰恰相反,明里暗里持批判态度。

   因此,日本民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样的观念,但主流还是在具体的现实层面。他们一般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动辄喜欢拿“历史问题”说事,已经达到让人不耐烦的程度。而厌韩风始于20 02年两国联合主办世界杯而且韩国在比赛中取得了比日本更好的成绩,这使日本人意识到韩国已崛起成为可以与日本抗衡的对手。而就在同一时期,所谓“韩流”──韩国电视剧、电影和音乐──席卷日本和亚洲,几乎取代了日本的文化出口商品的位置。

   韩流虽然使得日本妇女疯狂,但却激起了一股与之对抗的运动。《嫌韩流》的创作者山野车轮那时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他的漫画。日本一桥大学历史学家吉田说,在对《嫌韩流》的辩论中,民族主义者成为主流,主张忠于史实的人都保持缄默。

   而对于中国,虽然感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日本带来不少连动效益,但认为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大中华思想,一旦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那么日本将怎么办呢?因此忧心忡忡,由自危而悚惧,甚至失却自信,并由此产生“厌中”的心理。过去日本人一直感到在历史问题上韩国人比中国人执著、过度,因而表现出对韩国的嫌恶,现在他们认为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纠缠日本,已经超过了韩国,因而对中国特别感到不快。

   

   4.有人认为,这两本漫画中,把日本人画成白种人外形,而中韩两国人则是典型亚洲人外形,这反映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致力于西化,希望摆脱亚洲色彩的心理。这种心理体现到政治上,就造成了日本目前外交“重远轻近”的政策。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日本目前的流行文化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呢?

   

   今年是福泽谕吉“脱亚论”出笼120周年,这一臭名昭著的理论,又体现在今天的日本漫画书中,这恐怕不是巧合,而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日本学习西方,有它的成功之处,但福泽以一元论文明观为价值标准,鼓吹日本“脱亚入欧”,这在现实层面上,它成为日本吞并朝鲜半岛、继而侵略中国的理论依据。

   在《嫌韩流》一书中,借一日本青年妇女之口喊出“现在的韩国说是日本之所造也不过分”,这不是为当年的殖民主义张目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入门》中,作者借一个日本女性之口说出“现在的中国,主义、思想、文学、艺术、科学、制度,无论举出什么来,全都毫无魅力可言。”这不也可以看到当年被福泽视作为恶邻的中国的形象么?也就是“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那位名誉会长所说的,中韩两国的状况,与当年被“谢绝”时一点没有改变,“为什么中国和韩国不长进呢?真是不可思议”。

   从这些话,以及两本漫画的作者对于日、中、韩三个国家的人的外貌形态设计的差异,我们可以体会到前面所引大西先生对这两名作者评价的中肯性。当年日本与英国结盟,侵入朝鲜半岛,瓜分中国;今天依恃与美国结盟,一国首脑多次参拜供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全然不顾及中韩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历史对现实的浓重投影。

   

   5.作为民众了解信息的窗口,媒体一向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日本,目前主流媒体在对中国与韩国的报道上,吹的是一股什么风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什么?在日本,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日本是传媒高度发达的国家,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信息大国”。资料显示,日本报纸发行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平均每户1.13份。在电视、广播方面,除官方的NHK系统之外,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六大报业集团都拥有各自控股的广播公司与电视台。光是常年驻中国的日本记者就有70多人,每天都有大量有关中国的报道。

   一般日本民众其实对政治不太关心,也不了解,更没有深入思考过。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人都倾向于盲从政府。”这就是说,大家都在同一种舆论的引导下,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看法都很接近。

   长期以来,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山水等这些非政治性的内容,相对比较客观。而对中国的现状,特别是所谓民主化、人权、军费等问题,一贯持批判态度。

   但是,对于中韩两国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城乡差别,特别是对在日中国人的犯罪等过度报道。总的来说,负面报道占多数。特别是发生重大事件,如外国人闯入沈阳日本总领事馆、今年4月的涉日游行等,不仅反复播放一些负面的电视镜头,同时报道文章也铺天盖地,特别具有煽动性。这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常常在民众中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