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出版
 

郭定平:“小泉内阁与中日关系走向”,《复旦》

小泉内阁与中日关系走向

 日本众议院选举在2005年9月11日尘埃落定,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领导的自民党大获全胜,所获议席达到了296席。自民党与公明党两个联合执政党将在国会众议院取得绝对稳定的三分之二多数。由此,小泉政权将继续得到维持和巩固。
  
  小泉的自民党获胜的基本原因大致有:
  
  首先是日本国民对于改革的热切期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了十多年的低迷徘徊。小泉打着改革的旗号上台。近年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了复苏迹象,给小泉的竞选助了一臂之力。小泉将竞选焦点锁定在邮政民营化法案上,将此次选举简化为赞成还是反对邮政民营化的选举,并进一步简化为赞成还是反对改革的选举。在这种竞选议题之下,作为改革旗手的小泉当然就安享其成了。
  
  其次是小泉对于选举的战略策略的成熟运用。小泉在竞选过程中一方面突出他自己的改革英雄形象,表现出为了邮政改革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勇气,使人气迅速飚升;另一方面对邮政民营化的反对派决不心慈手软,先是在他们的选区决不提名任何一个反对派分子为自民党的候选人,同时向这些选区派去“刺客”候选人。这样一来,不但强化了小泉的改革形象和胆识,而且很巧妙地将各个政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自民党内部的政见之争,极大地压缩了民主党等其他政党的回旋空间。
  
  我着重分析几点:
  
  小泉内阁的基本特征
  
  在我看来,小泉内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改革内阁、右倾内阁、年轻内阁。
  
  小泉改革的著名口号是“没有结构改革,就没有经济增长”。具体包括经济金融改革、行政改革、政治改革。小泉改革的“看板”人物是原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竹中平藏,着重负责邮政民营化改革。
  
  右倾内阁的特点可以从他的主要阁员身份看出来。“左倾”和“右倾”在日本政治中有独特含义,战后日本政治发展中的保守(右倾)——革新(左倾)长期对立,表现为赞成/反对日美同盟、赞成/反对修改宪法、否认/坚持东京审判。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主张强化日美同盟、推动修改宪法、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鼓吹制裁朝鲜;外务大臣麻生太郎是日本保守本流的嫡系,曾任亲台议员团体“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副会长,2003年曾经公然美化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声称朝鲜人“自愿学习日语”。
  
  年轻内阁的特点是小泉起用了战后新生代政治家,18名内阁成员中一半以上是1945年以后出生。
  
  日本政治的发展趋向
  
  据我的分析,日本政治现在和今后若干年的发展趋向大致表现为:从战败国家走向正常国家;从官僚主导走向政党主导;从一党独大走向两党竞争;从派阀政治走向首相主导。
  
  冷战结束后,“从战败国家走向正常国家”的声音在日本非常强势。小泽一郎1993年在《日本改造计划》中提出“正常国家论”。日本政治家对此的定义是:“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把它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实行”,“在安全保障、经济援助等领域作出国际贡献”。它表现为逐步促进日美同盟的转型;修改宪法促进自卫队向国防军转化;通过国际贡献扩大国际影响,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官僚主导形成于战后,具有因循守旧、腐化低效的弊病。确立政党主导政治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政党的政策制定功能;建立党首讨论制度;废除政府委员制度和政务次官制度;建立副大臣和大臣政务官制度。
  
  “1955年体制”下的一党独大体制终结后出现向两党制的过渡与转变。1993年,执政38年的自由民主党结束一党长期政权,日本进入政党联合执政时期。2000年以来自民党与民主党逐渐成为日本两大主要政党,两大政党竞争的趋势基本没有变化。
  
  派阀政治与过去的中选区制密切相连,首相受到的牵制非常多。日本政治改革的一些举措和小泉的一些做法如政党资金援助、首相自主组阁、阁僚任期延长、首相独断决策,明显加速了派阀政治的衰落。
  
  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67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666亿美元。日本连续10多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2004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地方友好城市226对,现在每周往返于两国间的航班500架次。
  
  中日关系恶化的一大具体表现是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建于明治维新第二年(1869),原名“招魂社”,祭祀戊辰战争(1868年)中的战死者。1879年改称“靖国神社”,供奉历次战争中死亡者的牌位,由陆、海军省共管,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战后成为普通宗教法人。2001年8月13日至2005年10月17日小泉首相连续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这当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例如“特殊文化问题”:日本有的领导人辩解说:“不管善人恶人,死后都成佛”,这是否是双重标准?所谓“个人信念问题”,一些右翼政治家辩解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个人的信念”,但是作为一国领导人,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伤害,因此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所谓“干涉内政问题”更是无稽之谈,中日关系建立在双方的互信和若干共同政治文件基础之上,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其他历史问题明显违背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
  
  中日关系问题复杂具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如日本国内政治结构的变化:革新势力衰落、保守势力主导、代际更替;东亚地区政治结构的变化:从一强一弱到强强并存;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美同盟强化。
  
  未来中日关系的最大可能就是强强竞合模式。这是东亚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个大国谋求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合作非常关键,但是竞争也不可避免。在此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摩擦会时有出现。为此,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协调与处理机制,规范两国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确立和完善一整套沟通信息、缓和冲突、化解矛盾的机制。
  
  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民间交往活跃,中日双边关系降温、地区多边合作升温。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须借助于民间外交的力量和多边外交的优势,逐步建立多层次与多领域的协商与对话机制,在现有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规范与准则。
  
  (作者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