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出版
 

郭定平:“中日:强强竞合的选择”,《环球时报》,2005-03-16

中日:强强竞合的选择

环球时报 郭定平 2005-03-20 13:29:33



  ●当前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别的、零星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因此,解决中日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长远打算和通盘考虑
  ●强强竞合模式是未来中日关系最现实的模式,是东亚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个大国谋求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在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民间交往活跃,中日双边关系降温、地区多边合作升温的特殊背景下,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民间外交的力量和多边外交的优势

  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敏感和危险的转折时期
  虽然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但是,中日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纷繁复杂。
  一方面,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先后缔结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等历史性文件,指明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处理中日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奠定了中日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中日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中日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近年来更是迅猛增长。到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连续8年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加深的同时,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1972年两国人员交流规模仅9000人次,到2003年,中日两国国民的相互访问超过了350万人次,每天有近1万人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日关系的日益紧密,中日之间的矛盾、纠纷和摩擦也不断产生,有些甚至还有恶化与激化的趋势。近来频频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本来已经很"冷"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已经扩展到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军事安全上的相互提防、能源利益上的相互竞争、国民感情上的相互厌恶等许多方面。如果联系到过去几年中日之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类事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敏感和危险的转折时期。
  中日问题的长期性决定了处理中日关系的模式应有新突破
  中日关系的复杂局面可以从3个层面来分析。从国际关系格局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是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之后正在谋求扩大国际影响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大国,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也是必然。在国际关系史上,新兴大国的发展通常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国际关系的紧张,因为新兴大国要获得与其实力相一致的地位和影响就必然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新兴大国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领导权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
  日本在战后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甚至军事大国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日本经济蒸蒸日上之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日本尚有一定的自信推动中日友好关系,支持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当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而中国则持续高速增长之时,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开始出笼,并从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蔓延,中日关系也随之降温。
  从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变化来看,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一强一弱的不平衡关系之中,对现在的强强并存缺乏历史认知,两国之间缺乏平等合作的历史经验,出现摩擦在所难免。
  在东亚历史发展中,中国曾经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中心,但日本从来就不甘心于自己的边缘文明的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采取脱亚入欧、置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政策,迅速跻身世界列强之林。中日甲午战争打败大清帝国和日俄战争胜了沙皇俄国之后,日本逐步推行了称霸亚洲的侵略计划,直至1945年战败投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飞速发展和二战以后的快速复兴使得许多日本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亚洲优等生"的意识。因此,当中国快速发展并不断强大之时,一些日本人就表现得特别敏感,甚至惊恐不安。东亚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形成的不平等关系和孕育的优越感在面对新世纪的强强并存新局面时就特别不适应。
  从中日两国关系的曲折历程来看,虽然有一些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频繁侵略及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不仅没有得到正确的清算,而且不断遭到肆意歪曲甚至百般美化,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障碍。
  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的国内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民的情感和意见的表达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在日本过去的"1955年体制"下,以社会党为代表的革新势力高举反对日美安保体制、反对修改和平宪法的旗帜,对长期执政的自民党的保守路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如今传统的革新势力几乎荡然无存,主宰日本政坛的主要是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两大保守政党。这些新生代的保守政治家与老一代的政治家有着非常不同的战争认识,他们极力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走向"普通国家",在修订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拒绝亚洲邻国的抗议和批评。这种保守主义政策主张与近年日本整个社会的保守倾向相契合,具有广泛的支持基础。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别的、零星的,而是整体的、全面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因此,解决中日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长远打算和通盘考虑,必须具有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解决途径,建构中日大国关系的新模式。
  强强竞合模式适合中日关系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不外乎3种可能的模式:和谐合作模式、全面冲突模式、强强竞合模式。其中,强强竞合模式是比较现实的处理中日问题的模式。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日之间历史形成的相互不信任是很难克服的。加上一些日本右翼保守政治家小题大做,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中日之间建立互信会遇到很多障碍。
  那么,中日之间是否会走向全面冲突呢?一般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迅速发展是通过和平途径的发展,不会给他国造成任何威胁。日本虽正在迈向"普通国家",但是即便真的成为"普通国家",也并不意味着日本将马上重蹈军国主义覆辙,与中国兵戎相见。因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国际秩序已经不是以前的国际秩序。在当今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和地区化进程中,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中日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已经使得中日关系的恶化会对双方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强强竞合模式是未来中日关系最现实的模式,是东亚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个大国谋求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中日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合作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相互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建构未来中日之间的强强竞合关系模式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则。在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冷淡、民间交往活跃,中日双边关系降温、地区多边合作升温的特殊背景下,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民间外交的力量和多边外交的优势。通过民间与政府的互动、双边与多边的结合,逐步建立多层次与多领域的协商与对话机制,提高对话与协商的层次和质量,在现有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规范与准则,确保中日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