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的内容与特色
21世纪以来,全球多国相继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这一阶段且老龄化程度最为显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加重以及经济增长放缓,严重制约日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并非日本独有,欧洲多国、中国、韩国等国家同样面临类似的人口压力。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经济活力、缓解劳动力不足并保障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书聚焦于日本作为“超高龄社会”的先行者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的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经济学普遍规律,针对日本独特的制度背景与社会结构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阐明其在此背景下的老龄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影响,从而深化对制度差异性作用的理解。其次,紧密结合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国际权威期刊中的实证研究成果,确保分析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并聚焦前沿视角。最后,重视对日本相关政策实践的系统总结与评估,提炼其经验与启示,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挑战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借鉴。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系统探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在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少子化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结构变化”重点分析日本为提高老年人和女性就业率采取的政策及其效果,同时探讨移民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考察老年人就业对年轻人就业的潜在影响。第二部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讨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在老龄化背景下新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老龄社会消费模式的变化。第三部分“育儿经济学与少子化对策”聚焦于少子化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讨促进育儿支持政策的经济学原理,以及日本应对出生率下降的政策及效果。第四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关注宏观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涉及岸田文雄提出的“新资本主义”理念及政策方向,以及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日本政府对企业和个人所提供的支持措施。每一部分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理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详细论述。
作者简介
姜茗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22年获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应用微观经济学与日本经济,侧重政策效应评估,以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为主;研究兴趣为人口结构变动与技术创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现代日本经济》、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Work, Aging and Retirement、Ageing & Society、《日本劳动研究杂志》(日文)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3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
丛书信息
本书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冷战后的日本与中日关系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八部。前七部分别为《冷战后美日海权同盟战略:内涵、特征、影响》(高兰著,2018年)、《冷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胡令远、袁堂军、马欣欣主编,2019年)、《区域公共产品与日本的东亚功能性合作:冷战后的实践与启示》(贺平著,2019年)、《冷战后日本的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王广涛著,2019年)、《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胡令远、高兰、贺平主编,2021年)、《国际日本研究述论》(贺平著,2022年)、《中日关系 2014-2018》(胡令远、臧志军、川岛真主编,2023年)。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