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召开第32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2-12-02

2022年11月26-27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留日学人和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心成立以来连续举办的第32届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26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平主持。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部部长米田麻衣、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野田昭彦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洪研究员、东京大学丸川知雄教授发表特别演讲,同济大学蔡建国教授主持。

高洪研究员从宏观层面围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学术等,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留日学人与两国关系历史发展轨迹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为认真落实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达成的各项共识、开展务实合作、努力沟通交流,需要各方人士携手推进。有鉴于此,新一代留日学人更应倾尽全力,发挥自身独特作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好中日两国各领域、各层面沟通交流的桥梁。丸川知雄教授讨论了赴日留学生的历史与现状,并就今后日本走向移民社会提出了政策建议。他指出,国籍认定和外国人地方参政权等问题是今后日本走向“移民社会”的道路中必须要探讨的课题。

随后,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浙江大学王勇教授,早稻田大学青山瑠妙教授,以及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刘建辉教授发表基调演讲,基调演讲由复旦大学包霞琴教授主持。

川岛真教授阐述了留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以及留学史研究中需注意的要点。他指出,在留学史的研究中要注重超出友好或非友好的框架,客观地分析留学的动机、过程及意义。他认为,研究者需要运用宏观理论并利用统计数据和日记等资料,对每个个体的思想进行具体且深入的探讨。王勇教授以朱舜水为个案,对朱舜水与日本文人的笔谈资料进行了研究,并论述了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即强调儒教的正统、东亚礼仪的规范,以及学习为治国根本等。青山瑠妙教授介绍了早稻田大学和中国之间留学人员的交流情况。她指出,培养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有深刻理解的人才,是缓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并增进合作的关键,对今后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建辉教授梳理了1964年至今中国的主要日本问题研究机构和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的日本研究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在当时的决断,对其后中国的日本研究和中日交流发挥了重要影响。

基调演讲之后,研讨会进入分科讨论环节。第一场“留日学人与中日人文交流”专题,由上海杉达学院日文系主任胡志昂教授主持,上海商学院日语系洪伟民教授点评。

张纪浔教授介绍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主要包括日语学习、留学日本、教育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他指出,日本的很多经验都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将日本的经验传给中国,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建设。熊达云教授探讨了清末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留日学人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修订法律馆和宪政编查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代法律体系打下了基础,其中留学日本的学生和具有日本考察经历者在协助外籍法律顾问工作、翻译外国法律和法学书籍、教育培养法律司法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士华教授以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日本史的研究为主题,强调关于留学日本史的研究工作,各高校应该共同协力,完善相关资料和数据保存和共享工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林昶研究员从留日学人与早期日本研究刊物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日本研究刊物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他指出,留日学人为早期中日人文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今天的日本研究中也展示了别样的风采。徐志民研究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教育政策为主线,探讨了各个时期留学政策的变化。他指出,留学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输出本国文化,增进留学生及其母国对留学对象国的感情,助力双边关系发展。田中祐辅副教授以神奈川县地方自治体的研修生培训项目为例,对两国通过语言教育进行的国际文化交流及进行了论述。他指出,日本地方自治体的诸多项目,特别是与日语教育相关的项目,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场“留日学人与中日关系的发展”由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姜咪红副主任主持,同济大学蔡敦达教授点评。

汪鸿祥教授探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与留日学人的作用。他表示,应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回归原点初心,推动中日关系的升温回暖,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关系。日吉秀松教授指出,田汉、吴觉农等中国留学生对白莲出走一事给予的同情、支持和赞美,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个性独立的追求,以及对平等的渴望。两国的知识分子在很多问题上相似的看法,与两国学人之间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王敏教授表示,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50 周年,周恩来和平研究所于近期正在东京举办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展。正在展览的画作描绘了日本皇室在中日文明融通之中的历史贡献,为中日两国人民以温故创新的方式来开创和平美好未来提供了历史参照。范云涛教授讲述了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面临的主要课题,以及中国通过完善外商投资和贸易相关法律制度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和经验。沙青青副主任以1977年华侨王贞治在棒球比赛中破世界纪录事件作为切入点,介绍了邦交正常化前后中日之间开展的以棒球为抓手的体育外交。他指出,中日之间的棒球外交通常更多被视为外交关系改善所带来的成果,但也能反过来促进双方民间感情的好转。

第三场“留日学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专题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高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姜茗予老师点评。

李春利教授论述了中日经贸关系和全球供应链的现状。他指出,如果日本进一步坚持经济安保或是以价值观为前提的供应链,随着七国集团在世界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低,日本经济的发展道路会越走越窄。白智立副教授对现代化、日本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三个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应结合留日学人的学术实践,从日本对现代化的认知出发,探讨现代化的内涵,思考中日现代化的共同规律。祝曙光教授以明治日本铁道与留日中国学人为题,探讨了近代日本铁道对清末明初留日中国学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他指出,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开拓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袁丽晖副教授介绍了日本新冠疫情中的看护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她指出,虽然疫情给看护工作带来了冲击,但也基本满足了大多数利用者的需求,以社区为单位的看护体制切实可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她还介绍了山口大学与中国之间的留学与交流活动。王广涛副教授探讨了日本排外主义的历史演变与政治逻辑。他指出,日本的排外主义团体自身主张有很多庸俗、无知、错误的内容,但是利用民粹主义和网络空间却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场“留日学人与日本学研究”专题由复旦大学日文系邹波主任主持,上海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孙若圣执行主任点评。

君岛东彦教授从和平学的角度对中日韩三国的留学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多轨外交创造和平的方法、日中韩三国的留学项目及亚洲校园项目、三国学生和平对话的成果和可能性等。他指出,留学是创造和平的机会,期待以此可以形成东亚的共同身份认知。施小炜教授作为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他对留学和创作关系的认知。他表示,留学生在日本的体验,应该在学习之上辅以工作和生活,如此才能加深对日本种种现象的理解。陈小法教授探讨了清末留日女学生赴日求学的过程,以及她们在日本学习的新知识、接受的新思想,阐释了这些经历对中国女性形成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意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伴野崇生副教授就日本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以及留学生与多文化共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当今留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多元和复杂的,应该改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周妍副研究员通过梳理《似而非笔》的内容,阐述了章太炎首次访日期间与日本人士的交流轨迹。她指出,章太炎首次访日时间虽然不长,但接触了很多日本文化名人,是理解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学术与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广涛副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蔡建国教授、君岛东彦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贺平副主任致闭幕辞。

蔡建国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他认为首先会议主题设计巧妙、专家参与度高---47位学者出席,27人发言。此外会议学术性强、涵盖面广,互有关联的四个专题具有层次感。他指出,因为中日文化的差异性,留日学人在加深两国相互认知与理解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他提出今后应该进行深入研究的六大问题:(1)留日学人日本观的形成;(2)留日学人发挥的实际作用;(3)留日学人如何融入日本社会;(4)留日学人在日本的地位;(5)留日学人在消除文化隔阂、拉近两国民众心灵上所起的作用;(6)近代以来的留日史等。君岛东彦教授积极评价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期待中日两国青年学者在东亚知识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后,贺平教授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线上线下与会学者的支持,并表示了对今后线下相聚的期待。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佐藤训子领事出席了当日的研讨会。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