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研究教学
|
成果出版
|
培训交流
|
图书馆
成果出版
贺平,《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学科梳理和资料盘点》,2020年7月16日
国际日本研究系列
中国的日本研究史:学科梳理和资料盘点
贺平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积累了丰硕的文献。因此,对于中国日本研究史的学科梳理和资料编撰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工程。
对于中国日本研究史的系统整理主要可分为整体研究、机构和人员、杂志与译文三大部分,彼此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关联。在分析世界各国的日本研究时,学术研究本身(如学科的影响)、该国的智识传统(如偏重实用主义还是强调文献研究)、研究制度(如高等教育制度、研究机构的设置)、国际关系(如该国与日本关系的变化)等因素都颇为重要。[1]这些因素同样在中国的日本研究史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映。本文将简要介绍既有文献对中国日本研究史的学科梳理,列举其主要的综述性文献和资料汇编。在后续文章中,将陆续对国际日本研究史特别是美国的日本研究史做相应的梳理和介绍,以期形成相互的观照和借鉴。
一、中国日本研究的整体状况
1989年,作为《东亚中的日本历史》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武安隆和熊达云编著的《中国人的日本研究史》在日本出版。对于中国人在1989年之前出版的日本研究著作,该书有着详尽的梳理和介绍,且由于直接以日文写作出版,成为日本学者了解中国对日研究的经典书目。[2]此后,不少中国学者借赴日参与国际会议、合作项目、访问研究之际,以专文的形式,对中国的日本研究陆续有过引介和宣传。例如,2015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在东京主办了“现实与意象的交错——中国中的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日学者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日本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开发行的长篇报告。[3]
在中国国内,1991年《中国日本学论著索引:1949-1988》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索引收录1949年至1988年中国大陆正式出版、发表的日本研究的论著、译著目录,共收录专著580条、论文8119条、译著1147条、译文2942条,共12788条。[4]同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该年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日本研究做了编目,除了著作之外,还对译著进行了整理,分为历史、政治、日本社会、法律、中日关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体育、日语教材、文学、艺术、人物传记、工具书等16大类。[5]在此基础上,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又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梳理了当年出版的日本研究专著、译著、论文、译文,并对部分海外日本学研究机构做了简要的介绍。[6]遗憾的是,这一年鉴项目并未持续下去。为了部分弥补这一缺憾,1995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又再次编辑出版了《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该目录收录自先秦时期到1993年3月31日在中国(包含部分香港、台湾地区资料)出版的、中国学者撰写或翻译的日本研究著述、译作目录,共3万余条。其中,书籍部分分为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体育、语言和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综合共16大类,著作与译作的整理合二为一,并不单列。[7]
2019年3月,由王志松编著的《中国当代日本研究(2000-2016)》在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外交、历史等领域的基础上,对于2000-2016年间中国学者在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汉日翻译、文学艺术、民俗学、宗教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确有查漏补遗之用。[8]
除了上述综合性的目录和整理之外,中国学者还对日本研究的若干特定细分研究领域做过不少梳理。[9]其中,又以对日本历史研究的梳理最为突出。[10]无论是论文集中的分论,还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专论,抑或是访谈式的评论[11],这些梳理都对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中国日本研究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和评析,为厘清其学术谱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部分研究梳理的内容又日译后收录进入在日本出版的相关著作,或在日本的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助于日本学者了解中国的日本研究。[12]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一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超越传统的描述性、汇总式的梳理,对中国日本研究的专著、论文、课题等作量化分析。[13]
二、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与人员
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过至少四次较为全面的调查。第一次为1984年9月至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支持下,对全国范围的日本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排摸,并在1985年编辑了上下两册的《中国的日本研究》,1987年又推出日文版。
在此基础上,中华日本学会和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下,于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对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显示,当时中国共有日本研究机构98个、日本研究学会43个、日本研究学者1260人。1997年和1999年,该目录的中文版和日文版相继在中国国内出版。[14]根据其统计,1949年10月1日至1993年3月底期间,中国共出版日本研究相关著作3529册,其中1979年至1993年3月底之间共出版3157册,占总数的89%。[15]该书还对早期中国日本研究著作和论文索引书目做了简要的介绍。
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合作,在时隔12年之后,进行了第三次全国日本研究调查,并将其资料作为内部出版物用于学界交流和参考。[16]根据其统计,截至2009年4月,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达到100家,研究者为1040人。
第四次全国日本研究调查刚刚结束不久。2017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设立“全国日本研究调查”项目,与中国国内的各个主要日本研究全国性学会合作开展调查。2019年6月,其成果《中国的日本研究(2009-2018)参考资料》问世,汇集的调查信息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日本研究者个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授予权的教学机构、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主要学术团体。[17]基于这一资料汇总以及大数据工具,郭循春、杨栋梁等也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日本研究的成绩、问题与趋势做了解读。[18]
此外,部分学者个人也曾结合特定的主题,做过小规模的问卷调查。例如,旅日学者王敏曾在2007年10月-2008年2月对中国的日本研究者作过问卷调查,但样本规模较小。[19]
三、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与译著
中国大陆出版的日本研究类杂志是中国学者发表对日研究的主要阵地,其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日本研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中国日本研究杂志学术交流会议的基础上,数本会议论文集的出版对于回顾和规划中国日本研究的学术期刊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马兴国和崔新京主编出版了《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书。[20]据1997年版的《中国的日本研究》统计,当时中国大陆共有34种日本研究杂志。[21]2001年和2012年林昶分别撰写和主编了《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和《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二书,根据其统计,1979年至2001年,中国大陆共创办了57种日本研究杂志(包括已停刊或更名的,但不包括纯自然科技杂志),除少数外大多为改革开放以后创刊。[22]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译著和译文在中国的日本研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的特殊时期,经由俄语转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度占据主导,对日本的研究也不例外。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日本史研究领域中,本国学者撰写的书籍约为20余种,而翻译自苏联、日本、欧美学者的译著则高达40余种。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这一领域的译著数量也不下50种。[23]又如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前十年,中国出版的13种主要日本研究杂志中,论文数量为1354篇,而译文数量也高达164篇。[2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实藤惠秀即着手编辑《中译日文书目录》,录得约2000余种,但由于战火未能持续。战后,实藤惠秀、小川博、谭汝谦等学者在原稿基础上加以增订并分类梳理。从1978年11月开始,谭汝谦正式着手编辑工作,其成果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美国亚洲协会、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的资助,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别以《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和《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为题在香港出版。[25]前者收录1883-1978年间中译日文书5765种,后者收录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至1978年在日本和中国出版的日译中文书3335种。谭汝谦还撰写长文《中日之间译书事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其进行解读。这两部目录卷帙浩繁,颇具历史功绩,但遗憾的是出版于近40年前,且受流通所限,并未得到大陆学者的广泛利用。前述由武安隆和熊达云编著的《中国人的日本研究史》对于中国国内翻译的日本研究也有过初步的整理,但同样仅关注由日文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并不涉及第三方语言的中译。
在中国大陆,2015年田雁主编出版了四卷本的《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1719-2011》,收录从1719年到2011年中国翻译出版的超过25000种日文图书。[26]2017年,由他编撰的《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又告问世,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聚焦近代以来日文图书的汉译出版历程。[27]蒋立峰、李玉、李卓、金熙德、郭定平、王勇、王向远等不少学者也对日本研究各个细分研究领域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译著,做过简要的梳理和评析。贺平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撰的《中国的日本研究著作目录(1993-2016)》,选取以非日文为原文、翻译成中文的日本研究著作,建立次级数据库,利用可视化工具对其整体特征做了梳理,并从第三方镜鉴的角度对于国际日本研究中文译介的既有成绩和现存不足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28]
(本文为东芝国际交流财团“多语种中译日本研究数据库”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加野芳正「アメリカ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発達構造」、新堀通也編著『学問の社会学』、東京: 有信堂高文社、1984年、215頁。
[2]武安隆、熊達雲『中国人の日本研究史』、東京:六興出版、1989年。
[3]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中国総合研究交流センター『中国の日本研究』、2016年3月。
[4]李玉、刘玉敏、张贵来主编:《中国日本学论著索引:1949-198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
[6]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日本学年鉴:1992》,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
[7]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
[8]王志松编著:《中国当代日本研究(2000-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9]例如李玉、汤重南、林振江主编:《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李玉主编:《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李薇主编:《当代中国日本研究(1981-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王向远:《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译本目录(1898-1999)》,王向远:《日本文学汉译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李芒:《新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和翻译出版概况》,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的日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6-46页;邵继勇:《新中国日本史研究六十年有感》,李玉主编:《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1-252页;宋成有:《近十余年来的中国日本史研究概述》,李玉主编:《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442-443页;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楊棟梁「中国の日本研究の現状と展望」、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中国総合研究交流センター『中国の日本研究』、2016年3月、13-14頁。
[10]可参见邵建国、冯晓庆:《日本历史研究》,王志松编著:《中国当代日本研究(2000-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89页。
[11]例如可参见:初晓波、李尧星:《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初晓波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2期。
[12]例如可参见李玉「中国の日本研究ー展望ー」、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所編集『中国人の日本研究:相互理解のための思索と実践』、東京: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2009年、3-32頁;李玉「中国の日本史研究―日本研究論著の統計的分析を中心に―」、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所編集『中国人の日本研究:相互理解のための思索と実践』、東京:法政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2009年、33-61頁;魯義「中国における日本研究」、『日本研究: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紀要』、第10集、1994年8月、25-30頁。
[13]例如可参见赵晋平、王婧:《基于大数据的日本学研究现状分析》,《日本问题研究》,2018年第6期。
[14]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的日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中華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監修『中国における日本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15]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的日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16]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日本国际日本交流基金:《中国的日本研究(1997-2009)参考资料》,2010年5月。
[17]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中国的日本研究(2009-2018)参考资料》,2019年6月。
[18]杨栋梁、郭循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日本史研究——基于“大数据”统计的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第3期;郭循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日本研究——基于“大数据”统计的分析》, 宋志勇主编:《南开日本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
[19]王敏「「日本と日本文化に関する」調査についての報告」、『国際日本学』、第6号、2009年3月。
[20] 马兴国、崔新京主编:《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历史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 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的日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22] 林昶:《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23]万峰:《中国日本史研究的历史沿革胪述》,中华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的日本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11页。
[24]林昶:《中国日本研究杂志沿革初探》,马兴国、崔新京主编:《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历史回顾与展望》,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25]譚汝謙主編、小川博編輯:《中國譯日本書綜合目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譚汝謙主編、小川博編輯:《日本訳中国書綜合目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
[26]田雁主编:《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1719-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7]田雁:《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28]贺平:《国际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述略——第三方镜鉴的意义》,《日本学刊》,2020年第2期;贺平:《国外日本研究的中文译介:基于样本数据的分析(1993-2016)》,《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即出。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