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出版
 

高兰,“‘命运共同体’思想与G20后中日关系如何发展”,看看新闻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近年来,习主席从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出发,对命运共同体进行上百次的阐释,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希望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与2016年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写入了这样一段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一个以“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理念的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体系,日渐清晰。
   习主席的“命运共同体”思想,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向世界宣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经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经济早已走出一国垄断,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主席是“命运共同体”的最积极倡导者。在利益日益多元、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习近平提出“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受到共鸣,正是因为中国的主张真实反映了亚洲各国的共同心声。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冷战中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体现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习主席共同体思想具有四种意义、四大内涵、三种形式。
   首先,四种意义。第一,政治意义,即“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第二,经济意义,即“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第三,安全意义,即“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第四,文化意义,即“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
   其次,“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四大内涵。第一,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要共同维持亚洲来自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和良好发展势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第二,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不同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第四,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亚洲大家庭。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种形式。即,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告诉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由上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理论原则是新型义利观,其建构方式是结伴而不结盟,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到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到习近平主席在联大7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从其理论来源和价值目标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主义”“和合主义”相结合,在21世纪的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主义”, 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发展。
   2017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近年来,中日关系一度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局面,目前虽已进入改善升温轨道,进入转型磨合期,但基础尚不牢固。
   自2013年3月以来,习主席从人类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对命运共同体不断阐释,希望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冷战中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对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今后,中国与日本应加强协调,以“命运共同体”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努力消除冲突,增进共识,再构正常发展的双边关系,并推动建立亚洲各国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来源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6-09-20/0037694184.shtml

[关闭]
 
2005- ©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